苹果商家专享额度卷怎么用套现出来呢?专业成了新天坑

这里是广告

在2020年毕业的874万应届生中,超过100万人来自财经相关专业。他们成为就业竞争市场里的庞大群体。这个天生与金钱挂钩的专业大类所囊括的前景、幻想,将很多人吸引进来,是最为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也是无限竞争的滚动池。
苹果商家专享额度卷怎么用套现出来呢?专业成了新天坑

竞争在层层加码,工作价值却在不断下沉。除了极少数人站立在金融就业市场的顶端,一部分在塔中间和塔底无限滚动,剩下将近一半的人则会放弃金融世界,涌向别处。

就算是曾经的幸存者,也开始发现这里和想象的不一样,金融业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

#01

竞争的开始

每周一和周二,都是汪涛最忙的时候。卡在17:20下班,10分钟之内,和恰好在一栋楼里工作的两个“新同学”会合,接着在楼下的便利店随便买块面包,匆忙夹在腋下,一起打车去上MBA的课。

单位里像汪涛这样读MBA的并不多,“因为其他人已经是硕士了”。他在一所头部券商工作,“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同事下班后有多卷”。前段时间,部门一位负责风险管理的领导,70后,突然发朋友圈,“他竟然把法考给过了,我们当时都看傻了”。

汪涛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有这样的惊喜。又有一个同事过了CFA二级,正在晒自己的电子徽章。“怎么突然又过了一个?”汪涛嘀咕,每年都有同事悄无声息在准备CPA、CFA、FRM等各类证书,只有通过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小子也在准备这个”。

从理论上说,每年至少有100万人,要投入到汪涛所在的金融世界中。根据教育部《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毕业的874万应届生中,超过100万人就读的专业与财经相关。

这个天生与金钱挂钩的专业大类所囊括的前景、幻想,将很多人吸引进来,是中国最为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在很多人的想象里,金融学子折叠在北上广深的高端写字楼里,行走在人生的金字塔尖。

刘彦目前在一家投行担任高级经理,他曾经目睹2015年的股价与房价如何在历史上划下一笔,红色的股市曲线一路冲至顶峰,一夜暴富的神话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伴随着对金钱的狂热与向往,与金融有关的专业也一路水涨船高,被列为就业前景最好、毕业薪资最高的专业之一。

“21世纪的前15年,中国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大家发现金融业非常挣钱,许多人吃到了第一只螃蟹。但事实上,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大环境影响下,好多人去报名金融、商科专业,导致毕业生过多,现有的金融体系又逐渐成熟,根本装不下这么多人。”刘彦说。

观察财经毕业生的某个切面,“好学生”似乎是最为普遍的标签。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显示,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大类下的财经专业,是2007-2016年各地区高考状元最青睐的专业。

但最终能实现想象的,也只能是少数人。

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提到,真正能去符合外界想象的金融圈——诸如投行、券商、基金公司工作的人,无非是国内外顶尖院校毕业的尖子生。如果以金字塔形容财经毕业生的就业态势,极少数人站立在金融就业市场的顶端,一部分在塔中间和塔底无限滚动,几乎一半的人则会放弃金融世界,涌向别的地方。

(图源:《平凡的荣耀》剧照)

#02

层层加码的游戏

当数十万应届毕业生涌入金融世界,一个按照学历标价的序列已经暗中排开。

在某家头部券商工作3年多的汪涛,知道公司有自己的排序法则,“应聘者按照学历划分档次,从A到C依次排序,分别对应不同部门的适用资格,第一梯队自然是清北复交了”。

汪涛毕业于一所211财经类院校——在公司名单中属于B类,3年前,他所在的岗位急需扩招,本科学历的汪涛得以通过实习转正,“这种概率非常小,有很多的运气成分在”。当时公司的校招要求必须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社招门槛稍微放宽些,但对工作经验又要求极高。

“几年前我们这里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后台岗位,报名的人意愿不是很高,总体没有太大吸引力。”毕业时,汪涛同时拿到了几家银行的offer,心仪的其他券商岗位,由于学历限制,只能去营业部工作,“想了一下还是算了,我家也没什么关系能找,我也不太善于社交”。

但现在,像汪涛这样的本科生入职的低概率事件彻底变成不可能事件。汪涛有时会负责部门招聘的英语面试环节,在接收简历时,前几年还能看到一些“新鲜”的学校,伴随着部门体系成熟,这一两年的应届生档案名校扎堆,“哥大、人大、复旦,港大,全都是硕士起步”。

2015年,刘彦刚刚从某所知名985高校硕士毕业,彼时金融市场行情正好,用他的话说是撞上了大年。“那时候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毕业生没那么多,门槛也没那么高”,而今部门的平均学历已经到达“人均知名985高校硕士”。

“实话说,这两年疫情,对于一些一年制的海归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本身没有出过国,只是线上授课,我们对这类学生的评价也会比较低。”他补充道。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彭继增告诉每日人物,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财经行业热度持续升温,国内的财经院校以及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彼时的人才需求。此后,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金融财经类专业,但事实证明,如今的金融行业已经处于过热状态。“它的价值被高估了,现在只不过是回归正常,但我们的人才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

2010年到2019年间,银行、证券、基金业新增了约118万人,平均到每年大概13万的就业增量。而近十年,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近一年就新增100余万人。

越来越多人被卷入同一个竞争池中,在有限的资源体量内,学历成为第一个砝码。211、985、QS排行,硕士、博士,踩在脚下的砝码越叠越高,胜券在握者最终得以跳出水面。

这种危机感的传导源源不断,就算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也在为自己争夺最多的资源。汪涛曾经听一位朋友谈起,北京某银行在招聘之际收到了上百份来自顶尖院校的简历,经过层层淘汰,自然是这些学历顶尖者一揽绝大多数offer,“但结果最后基本没人去,都拿这当保底offer了,事实是总有1%的人可以拿到80%的资源”。

工作后,这条学历挤压的链条依旧没有消失。汪涛所在的部门每隔4年会进行一次职级调整,本科和硕士学历所对应的序列不同,上升渠道也不同。如果一直维持着本科学历状态,“可能以后不会有大级别升职,本科生普遍也不是很受重视,到时候过几年,你会发现自己的工资和一起进来的同事比起来,少很多”。

这里是广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