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能否有社交属性:法律和商业边界之辨(2)

这里是广告

  顺风车的运营模式,本来是一个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权衡。是选择更靠谱的司机,以更少的车辆提供为代价?还是不那么严格限制司机,以便能有更多的车辆供选择。需要注意,即便是看重安全,答案也并非必然就是前者。

  遇害空姐的案件发生时点特殊,她将近零点搭车。包括北京在内绝大多数城市的这个时段都很难打车,也是犯罪活动更多的时段。事实上,到了晚上,很多地方就是黑车活跃区。相比之下,网约车的出现,增加了车辆供给,同时也依赖平台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性。大数据安全虽然不绝对,但的确网约车在制度设计上降低了司机行凶的风险。网约车司机的身份注册信息、联系方式、车辆牌照、行车路线都有迹可循。相比随叫随停的扬招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更难遁形。若是受害者在路边随机上车,大概锁定嫌犯的过程会更长。

  在现实的网约车市场竞争中,滴滴成了独大者,这是它的商业成功,也给它带来了提供社会服务的枷锁。因为不同偏好的人都会希望这个唯一的平台满足其偏好,而他们的希望必然冲突。

  因此,当其他商家再次进入网约车市场,可以说对包括滴滴在内的社会各方均有好处。这使得包括顺风车在内的网约车具体模式的多样性空间有了更多可能,也能带来更佳的市场均衡。例如,甲平台允许司机自由评价乘客,乙平台则不允许,如果前者并不能带来更高的打车成功率,那乘客自然会更多地导向乙平台,迫使甲平台也改变评价机制。在这样的基于市场竞争和司机乘客双边动态调整的机制下,约车服务的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协调将更为自然地实现。

这里是广告,联系


24小时热闻
友情链接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多言头条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